登录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- 政策法规

一文理清!高企、专精特新、科小申报要求,企业别再搞混了

更新时间:2025-09-26 14:07:26
很多企业在申报科技类资质时,常会被 “高新技术企业(高企)”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“科技型中小企业(科小)” 这三个概念绕晕 —— 到底该先报哪个?各自有什么要求?今天就用清晰的框架,把三者的申报核心条件拆解开,帮企业精准匹配适合自己的资质!

一、科技型中小企业(科小):科技企业的 “入门通行证”
科小是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认定,门槛相对较低,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地方现金奖励的 “起步资质”,适合处于成长期、有初步研发活动的中小企业。
核心申报要求:规模上限明确
职工总数≤500 人、年销售收入≤2 亿元、资产总额≤2 亿元(超过任一指标均无法申报)。
评价得分达标:
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(涵盖科技人员、研发投入、科技成果等)综合打分,需≥60 分,且科技人员指标得分不能为 0(也就是说,企业必须有专职科技人员参与研发)。
财务合规基础:
会计核算健全,实行查账征收(核定征收企业无法申报),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,并正常缴纳企业所得税。
关键优势:
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(未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按 100% 加计扣除);部分地区有 1-10 万元不等的现金奖励;
是申报高企、专精特新的 “基础跳板”(部分地区要求先认定科小,才能申报其他高等级资质)。
二、高新技术企业(高企):科技企业的 “进阶名片”
高企是认可度最高的科技类资质之一,不仅能享受税收减免,还能提升企业品牌价值、助力融资,适合研发投入稳定、有核心技术和高新产品的企业。
核心申报要求:
基础门槛:
企业成立≥1 年,具备独立法人资格;近 3 年内无重大安全、质量、环境违法记录。
领域限制:
主营业务需属于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》(涵盖电子信息、生物与新医药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 8 大领域,不在清单内的企业直接排除)。
核心指标硬要求
知识产权:需拥有对主营产品 / 服务起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(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、软著等,数量需满足评价要求);
科技人员:科技人员占企业在职总人数≥10%,且累计工作时间≥183 天;研发费用:近 3 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档要求 —— 营收≤5000 万元≥5%、5000 万元<营收≤2 亿元≥4%、营收>2 亿元≥3%;
高新收入:近 1 年高新技术产品 / 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≥60%。

创新能力评分:按知识产权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、研发组织管理水平、企业成长性 4 项指标打分,需**≥71 分**(不含 70 分)才能通过认定。
关键优势:企业所得税税率从 25% 降至 15%(持续享受,3 年复核一次);部分地区有 20-100 万元现金奖励;
招投标、融资贷款时更具竞争力(银行常对高企提供低息贷款)。
三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:细分领域的 “隐形冠军” 认证
“专精特新” 聚焦 “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创新能力”,旨在培育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,适合在某一细分市场深耕、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,也是申报 “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” 的前提。
核心申报要求:细分市场深耕: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≥2 年(需提供证明材料,如细分领域产品销售合同、行业协会证明等)。
研发与营收双达标(二选一):
选项 1:上年度研发费用≥100 万元,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≥3%;
选项 2:上年度营业收入≤1000 万元,但近 2 年新增股权融资总额(合格机构投资者实缴额)≥2000 万元(适合初创期但获资本认可的企业)。
评价得分达标:按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创新能力 4 类指标打分,需**≥70 分**(部分地区会提高评分门槛,以当地政策为准)。
关键优势:
享受专项财政补贴(部分地区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 50-200 万元奖励);
优先获得政策扶持(如技术改造补贴、人才引进补贴);
是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的必经之路(“小巨人” 享受更多国家级资源倾斜)。
四、企业申报优先级建议:
按发展阶段选对 “路线”
初创期(成立 1-3 年,有研发但规模小):
先申报科小→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,降低税负,同时积累研发数据和知识产权,为后续申报打基础。
成长期(规模达标,研发稳定,有高新产品):
申报高企→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,提升品牌影响力,若同时在细分领域有优势,可同步申报专精特新。
成熟期(细分领域领先,研发投入高):
先拿专精特新→争取地方专项补贴,再冲击 “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”,同时维持高企资质,叠加享受多重政策红利。
最后提醒:3 个常见误区别踩坑“三者只能报一个”:错!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同时拥有科小、高企、专精特新资质(如某企业既是科小,也是高企,还符合专精特新要求),叠加享受政策优惠;

“先报高企再报科小”:错!科小门槛更低,建议先认定科小,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,再逐步完善条件申报高企;
“数据凑数就行”:错!三者均需核查材料真实性(如研发费用辅助账、科技人员社保记录、高新收入合同),虚假申报会被取消资质并追缴优惠。
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、研发能力、业务领域,对照上述要求精准匹配,也可咨询当地科技局或专业申报机构,避免因 “选错赛道” 浪费时间和精力。